先声明,这些都不是我自己写的,都是从网上找来的。当然文章的字数是个问题。自己整理整理吧。
三个问题:
1、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你都有哪些体会?
2、请分析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是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论题的?
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举办上海世博会意义何在?
一、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你都有哪些体会?
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仍很不安宁。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基本趋势在深入发展,并呈现出“五个重大”、“五个更加”的动态性特征: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愿望增强。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谋篇布局,积极争夺四大战略制高权:以金融体系为突破口的国际秩序变革制高权,以无核世界为标志的国际安全战略变革制高权,以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制高权和以发展模式多样化为趋势的全球发展模式制高权。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也带来深刻影响,但并没有中断和改变我国发展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是推动我国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特殊阶段。这个特殊阶段既是我国在大国格局调整中的上升期、国家软实力的拓展期,也是我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相对安宁期。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发展外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增多;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我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周边地区政治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面临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这个特殊阶段机遇稍纵即逝,挑战更为多元,两者的转化也更为迅捷。可以说,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发展和党的执政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更加明显。中国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超越国界,产生国际影响。许多国际动向的影响会深刻地投映到国内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不仅更加关注中国,而且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学判断、正确把握形势对我们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应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要以辩证的战略思维审视机遇和挑战、分析和处理问题。在解决国内问题时,应该考虑国际影响,妥善因应国际社会关切,把工作做在前面;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要考虑国内群众感受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正确引导舆论,保证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只要每个党员都能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看待和处理问题,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就会得以巩固,我们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努力就会更加有力,从而使我国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二)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我国发展不可避免地要牵动国际力量对比和利益格局变化。我国越发展,国力越增强,海外利益越拓展,我们面临的外部矛盾和摩擦就会越多,国际上牵制我国发展的多种压力和阻力也会越大。尤其应看到,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和强大,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仍抱着冷战思维看中国,并企图在政治体制上改变中国。各级领导干部应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时刻保持警惕。同时,应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三)加强学习,掌握政策,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当前,我们的各级组织、各项工作随时都会涉及国际事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掌握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央对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既学理论又学知识,既精内事又通外事,既掌握外交政策又熟悉国际规则,既能从容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又能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既能从识大局、抓大事入手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又能在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做到视野更宽广、知识更全面、思路更开阔、本领更高强,在重大机遇来临时有洞察力、捕捉力,在危机到来时有辨别力、应变力。
(四)善于实践、勇于参与,不断提高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本领。当前,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在深入推进,我们在各项工作中经常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国际合作与竞争已由“浅水区”步入“深水区”。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提高,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竞争与合作中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在知己知彼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丰富实践中增长才干。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得更好。
二、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国情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矛盾与党内矛盾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表明,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阶段,正进入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阶段。从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这个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一)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不断增强全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善于抓大事、抓重点、抓根本,就可纲举目张。确保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就抓住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惟一正确道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科学真理;深刻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愿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正确决策,不断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快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综观世界,无论秉持何种意识形态、推行何种政策主张,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只有通过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与国家、人民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建设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靠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围绕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应对挑战促进发展。总之,要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特别应注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同时,善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四)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体现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体现和落实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上,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的水平。当前特别应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意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进一步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潜绩与显绩的关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与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关系,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在研究解决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使党面临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做到拒腐防变,如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紧迫任务。
国外政党兴衰沉浮的诸多经验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不能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垮台是迟早的事。事实反复证明,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长期执政是优势,但这容易使党员领导干部高枕无忧,放松抓党建。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要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特别是党的主要负责人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对党的建设任务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共同谋划、共同推进。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各级领导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往往取决于治党管党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作表率推动事业发展,真正做到:既把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为硬指标,又把党的建设作为硬任务;既促发展,又出人才;既公道办事,又公正用人;既率先垂范,又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广大党员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治党兴党强党,党员责无旁贷。全党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党的观念,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实现忧党与忧国忧民相统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党的宗旨,在服务人民中体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落实第一要务,通过加快发展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规矩,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坚决与否定党的领导、败坏党的声誉的言行作斗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请分析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是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要让人民生 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论题的?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 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民生时,掷地有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全 国两会再次聚焦民生,代表们不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建真言,献良策,在年年改善民生的“接力赛”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图景。民生账单传递幸福
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改善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到让百姓“安有所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总额高达 8077.82亿元的中央财政民生账单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尽管今年中央财政可用收入增加较少,但在民生 领域的支出增幅均高于中央财政平均6.3%的支出增幅。数字背后,释放强烈的惠民生信号;实惠如何落到实处,又引来众人关注。
“很不 容易!”在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易敬林看来,去年能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实现民生支出的“逆势上扬”,显示了政府惠民的决心。而今年经济 形势回暖向好,同时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考验,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既有基础,也是需求。
“调结构转方 式,归根到底要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易敬林代表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可以看到政府有意识地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追求可持续、更 加和谐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章贡区教育局副局长、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代表对此亦有同感。她分析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教 兴国、人才强国摆在突出位置,预算报告中显示教育支出增长9%、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显然是对前者的呼应。她同时认为,民生支出的增 加体现了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说明我们的政府正从单纯追求GDP增量和经济增长转向一个更关注民生、公益事业的服务型政府,值得为之高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代表们都说,从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读到了温暖。增强民生工 程普惠性
在财政支出的“大蛋糕”中,民生支出比重约占18%;每一块“小蛋糕”的切法又颇有意味可循。不少代表认为,民生账单的分布 有所侧重,主要着力点在关系到更大范围基本层面的民生保障。
预算报告显示,2159.9亿元教育支出中,最大一块是用于完善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包括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共有731.5亿元,约占总预算的三分之 一。其中,为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加大投入,在前两年分别安排8.6亿元和2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至 64.7亿元。
刘艳琼代表认为,这表明教育支出的着力点在基础层面的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目前中国教育最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就业领域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这对新出现的矛盾引起了代表们的广泛关注。
“用工荒并不代表就业容 易,就业依然是民生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沿海地区出现的企业缺工现象,我省代表认为,扩大就业还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不少代表积极献言说, 应该继续全面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企业的联系,建立供需对接信息平台,通过劳务协作、定点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切实拓宽就业、择 业、创业渠道,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书记兰念瑛的目光则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的这句话:“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在她看来,加强社会保障,增强民生的普惠性,显得尤为迫切。
兰念瑛代表告诉记者,政府应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待遇标准;认真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建议 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组织实施,将城镇居民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政策设计上实现“全民养老 保险”。让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日子是不是过得更好,孩子有没有书读,房价是否过高……这些民生话题,在此次全国两会上的集中 体现,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是百姓生存之本,是民生之源。收入高与低,直接决定百姓生活质量,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分 配权益的基本保障。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 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行业垄断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突出表现在扩大收入差距和引发社会不公平两个方面,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易敬林代表认为,只有将“蛋糕”更多地分到百 姓手里、分到有贡献的劳动者手里,从“国家富强”到“国强民富”的目标才能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是其中应有之义。对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刘艳琼代表认 为,今后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比如,通过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通过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 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的正常机制;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企业合理增长职工工资;探索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 工资支付规定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调整分配格局迫在眉睫,不能让群众感觉干得多挣得少”、“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提高职工 工资性收入”、“收入不仅要多些,而且要公平些”……面对群众最为关注的收入问题,我省代表们呼吁,要采取多种手段让老百姓的“腰包” 真正鼓起来。
三、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举办上海世博会意义何在?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关于上海世博会意义,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
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
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世界最顶尖的城市:伦敦、纽约、悉尼、东京、巴黎、柏林等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世博会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契机。博览会上,有了水晶宫,有了埃菲尔铁塔,就连电灯、电话、电视机无一例外都是出自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世界科技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
世博会的商机显而易见。首先,世博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上海市承办的重大国际盛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会其会期之长(为期六个月)、参会国家和地区之多、参会人数之众(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上海世博会)、影响范围之广大,在很多方面甚至还会超过奥运会。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中央多次明确指出,上海世博会是全国的大事,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第二,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近150年来,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会,电灯、汽车、电视、电梯等重大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鉴于上海世博会是当今世界全人类盛会,又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对于中国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办好世博会,是增进与国际间交往的机会,是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是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尤其是上海的机会,也是上海贯彻国家外交方针和意图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第三,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意的伟大舞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映。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世博会的魅力非常欣赏。到2009年3月23日为止,已经有23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确认参加2010年世博会,其中46个是国际组织。这是世博会150年历史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一届。可以预料,2010年,全世界人民将相聚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共同展望“城市”美好的未来。她将是一届探讨人类城市美好生活的盛会;她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她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精彩对话;她将成为全人类相互之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形势下,搭建好这个大舞台,不仅能像奥运会一样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面貌,是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而且,上海世博将成为拉动与提振内需的重要机遇,将对会展、建筑材料、创意、旅游服务、酒店、文化等产业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
第四,中国本地尤其是上海受益颇多。据专家分析,上海世博对扩大投资、消费需求、贸易合作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四个方面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克服困难、助推世界尽早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难得机会,世博会几年内产生的需求总和,保守估计也有3000亿左右。有些外国朋友甚至表示,“中国经济将进入世博周期”、“世博效应”不仅仅惠及上海,而且将辐射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上海世博对展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不过,hackbutter同学竟然全部整理出来了,字数也弄好了,不过个人觉得还是自己整理整理的好。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hackbuteer的博客 。
>> 若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Laycher's Blog
>> 本文链接地址: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作业(HDU)
>> 订阅本站: http://feed.feedsky.com/laycher
我想起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些同学会把考点发到自己的Qzone,然后考试时候用手机上网来看……
而且还造福人民呢……
2、请分析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是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论题的?
杭电那个形式政策什么老师呀,上课不行。就知道让我们抄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看她自己一点都没有货。说话太没有文化了,一听就知道是哪里背下来的,没有自己的见解。一个字“俗”。也不知道是什么当上老师的,这样的课向他这样上谁都会,建议她去听听“方建中”老师的课。听了之后她也就不敢上了。每次都点名,老师上课上的好,谁不会去呀。作为大学生嘛,偶尔几次有点事情也正常的,请假也太麻烦了吧。你拉肚子,你不想上课,也请假。做到要学生自己想去上课这样才是好老师。这个老师什么都不会,就知道搞这种东西。做个ppt也太不专业了。无语,绝望了…..
这什么博客呀?看着挺高级的
Wow this is a great resource.. I’m enjoying it.. good article
Terrific work! This is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that should be shared around the web. Shame on the search engines for not positioning this post higher!
What a great resource!